当前位置:
千年古铜都 科创新征程——铜陵科技创新十年纪实
  • 作 者:
  • 科技局
  • 时间:
  • 2023-06-13 11:59
【字体:   打印
 

  这是科技创新的新时代,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千年古铜都  科创新征程

——铜陵科技创新十年纪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陵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坚持依靠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创新发展。科技创新这一巨大引擎,正支撑和引领着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着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年路:步履铿锵砥砺行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这是见证铜陵科技发展的铿锵足迹:

2012年4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科技厅和铜陵市政府三方共建的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正式揭牌,这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安徽省布局的第一个院地平台机构;

2013年8月20日:铜陵市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知识产权示范市;

2013年10月14日:科技部以国科发农〔2013〕573号文件,批准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第五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17年2月13日:国务院以国函〔2017〕14号文件,同意批复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1年7月19日:安徽省科技厅批复同意枞阳县农业科技园,创建第三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2022年1月6日: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国科发区〔2022〕5号),宣布支持铜陵市开展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

千年古铜都,十年科技路。每一步跨越都是拔节成长,铜陵正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雄姿砥砺前行。

策源地:先行先试立标杆

科创十年,策源未来。十年来,铜陵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先行先试,勇立标杆,推出了数个全省第一。

在全省率先组建科技服务团,先后邀请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33名专家,组建科技服务团,实现了县区全覆盖,已促成100余个合作项目落地。

    在全省率先推出创新产品首张订单政策,认定并发布76个铜陵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产品,可享受政府采购预留10%份额,产品销售补贴10%金额,投保科技保险补助80%保费。

    在全省率先实施免申即享“科技直通车”惠企措施,涉企类科技事项34项全部“一本清”,被人民网、澎湃新闻、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在全省率先试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对经科技部门认定的特定企业,可享受免抵押、免担保、最高500万元、最长三年期,低于央行市场利率的优惠贷款。目前,累计发放科技贷6.36亿元,惠及企业212家。

下好创新“先手棋”,打好创新“主动仗”,铜陵向着科技创新策源地跨越发展。

生态圈:引育并举百花放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铜陵引育并举,育人才立砥柱,以人才与产业集聚,引来百花齐争放。

十年来,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103家,增长至407家,累计增长294%。全市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分别是鸣锣深交所的蓝盾光电子、洁雅生物、富乐德科技、驶航北交所和上交所的晶赛科技、耐科装备,同时旋力特殊钢和六国化工进入安徽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

全市共有30个团队顺利入列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共获得省政府扶持资金1.71亿元,入列省级团队数量、所获扶持资金总额居于全省前列。其中,近三年团队入列数量、所获扶持资金均居全省第2位。

全市共刚性引进博士和正高级职称人才14人,柔性引进硕士和副高级职称人才1332人次,累计补助资金1739万元。

打好人才引育“组合拳” ,栽下科技企业“育苗林”,铜陵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圈”。

科技芯:自主创新增活力

    科技之光,点亮铜都。铜陵不断加大投入,强链补链,研发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区域创新自主发展。

十年来,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4.38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259.35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居全省第3位。

全市企事业单位围绕铜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农业生态环保、人口健康等领域,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央引导地方专项,平台与人才专项,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项目1000余项,争取资金总额超过4亿元。

全市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科技进步奖62项,其中铜陵有色、蓝盾光电子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共荣获省专利奖32项,其中金奖4项、银奖1项。

走自主创新路,展硬核“芯”实力,铜陵以自主创新成果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新通道:借力发力促转化

创新铜都,科技赋能。铜陵强化目标导向,汇资源、建平台、开通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十年来,全市共组建科技研发平台109个,其中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院士工作站2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7个,市重点实验室11个。

全市共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家,市级2家;共备案众创空间1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家,市级1家;共组建国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2家。

全市共新建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在铜技术转移中心5家,皖江中心新一轮三方共建正式启动,中科大先研院医药和新材料研究院、安徽“两强一增”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应运而生。市政府与江南大学战略合作案例入选安徽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案例。

……

加强校所企协同、深化产学研融合,铜陵让科技之光照进现实。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时代,新征程。铜陵将继续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奋力体现科技担当、展现科技作为,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为铜陵创新型城市建设强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